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63章 江南顶流(2)

钱塘的百姓连白日惊雷都习惯了,岂能和其他地方的普通人一样一惊一乍。

在此地唯有真正的奇人奇事,才有资格成为口耳相传、经久不衰的传说。

而许宣,就完美契合了这一切本土偶像的条件。这一路走来,不是事故,就是故事。

首先,他是根正苗红的正宗本地人。

出生就在乌衣巷,从小到大的人生轨迹清晰可考,街坊邻里都是看着他长大的,没有任何来历不明的“外来元素”稀释这份亲近感。

这一点至关重要,地域认同的加成直接拉满。

钱塘百姓提起他,那语气都带着“咱家孩子”般的自豪。

其次,经历足够神奇。

从铁掌镇钱塘开始就有了自己的传说度,一个文弱书生竟能把地痞恶霸打得跪地求饶,这种反差强烈的话题在任何时代都经久不衰。

随后下山破奇案、降妖除魔的种种细节,也逐渐通过说书人和百姓之口流传开来,情节之曲折、手段之玄奇,远超寻常话本。

更有李老夫子这等德高望重之辈,一直不遗余力地为其宣扬“仁心义胆”之名,将他的武力值与道德值双双拔高。

再到后来,什么江南文会上力压群儒、西湖边与神女论道、入画舫不近女色光吃饭、成为于公的忘年挚友

这一桩桩、一件件奇闻轶事,不断维系并推高着他的热度。

最后,更是有天大的功德在身。

许宣能一跃而上,成为钱塘乃至江南地区口耳相传的真正传说,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保安堂”。

保安堂这些来在江南地区大规模赠医施药、施符辟邪的善举,最早、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钱塘本地的百姓。

三年下来,不知将多少人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又挽救了多少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在古代这般人情淳朴的社会,忘恩负义、放下碗就骂娘之辈终究是极少数。

因此,在无数被救治者及其家属心怀感激的口口相传之下,“许神医”的名号在本地早已超越了名医的范畴,几乎达到了“万家生佛”的级别。

,于情于理,深受其恩惠的父老乡亲们自然都要来送一送,表一表心意。

于是,便发生了码头堵塞的这一幕。

跟在许宣身后忠心耿耿的石王见状,当即就要上前为自家老大开道。

以他那山石成精的强悍体魄,分开江河海浪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