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68章 北地惊雷(4)

,也全是惊弓之鸟的惶然。

孩童干瘦得只剩一个鼓胀的肚皮,蔫蔫地趴在母亲干瘪的背上,连哭嚎的力气都已耗尽。

古旧的码头浸在昏黄的暮色里,腐朽的木桩上渗着湿漉漉的水痕,更添几分凄凉。

一江之隔,竟是天渊之别。

几名皂衣衙役按着腰刀,在人群边缘逡巡,脸上是毫不掩饰的嫌恶与不耐烦,仿佛眼前不是同胞,而是堵了路的牲口。

“滚开!都滚远点!不准靠近码头!”为首的班头厉声呵斥,鞭子凌空一抽,发出刺耳的噼啪声,重重落在泥水里,溅起污浊的水花。

难民群起了一阵微弱的骚动,像被石头砸中的蚁窝,本能地向后缩了缩,挤出几声压抑的、小兽般的呜咽。

众所周知许宣不是一个善良的人。

经过向码头边几个尚有余力应答的难民打听才得知,这些聚集于此的百姓,大多是从更北方的战乱或灾荒之地逃难而来。

指望着能渡过长江,前往传闻中较为安稳富庶的江南避难。

然而,没有官府的路引和身份户籍,随意迁移本就是犯法的。

那些成功逃到江南的,其实都算是“非法偷渡”,只是如今北地动荡,南逃者人数实在太多,如同洪流。

官府即便想管也管不过来,漏网之鱼成千上万,根本堵不住。

这些人滞留在此,或是无力支付渡资,或是等待渺茫的机会,最终被困在了这长江北岸的泥滩上,进退维谷。

原来如此

许宣看着这惨淡的景象,并未立刻施以钱财,这并非长远之计。

打算先去打听一下此地县的行政长官是谁,看看能否从官方层面设法,至少开个口子,让这些难民南下。

扬州这三年不说一直风调雨顺,起码也是没有大灾,经济状况在某人的引导下发展的很好,还是能够接纳这些难民的。

再说保安堂正在主导经济转型,主体还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但大大扩充了手工业与商业的比例。

从大数据看江南地区对于人口的需求正在增长。

作为改造核心的吴郡预计会在五年之内完成初步阶段的目标,现在接纳大量外来人口虽然有些压力,但靠着修行体系的监管还是可以维持住治安情况的。

许宣前往北方的底气之一就是自己稳固的大后方。

只是刚带着石王走出难民聚集的区域,眉头便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