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分析这个动力系统的长期行为——吸引子的存在性、稳定性、分岔——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他调动了全部数学储备,从微分几何的纤维丛到动力系统的遍历理论,乃至代数拓扑的同调群工具,都被纳入推演
现代的数学难题,基本已经进入了很难单靠纸笔和人脑构建题面的程度。
例如哥德巴赫猜想之所以出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极少数普通人能够看懂描述的问题之一。
而n-s方程显然不在此列。
因此,即便有着开挂般的系统帮忙,仍然有很多部分需要靠电脑来解决。
当然好的一面是,如今的常浩南早已超脱了任何学术成果体系的束缚。
并且,他对于n-s方程的研究也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直接作用于磁约束可控核聚变的实现
换句话说,就是无需向任何人证明此项成果本身的正确性。
聚变堆所发出的光芒自会说明一切。
所以,反而省去了不少繁文缛节。
与此同时几十公里外的国家会议中心。
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iciam)的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这是iciam首次在亚洲,以及在发展中国家召开——
没错,至少在官方定义上,华夏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有了十年前筹备国际数学大会的经验,华夏方面自然对本次会议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期待。
只不过,数学方面的事情,很多时候不是光有期待就够的。
“袁,我必须说,大会的组织工作令人印象深刻,议程安排非常充实。”
大会国际程序委员会主席、英国皇家学会前会长约翰波尔爵士轻轻合上手中的议程本,由衷地称赞道。
但紧接着又露出些许忧虑之色:“只是成果方面”
跟波尔爵士对接的,正是常浩南的老熟人,华夏数学学会副会长,袁相垭院士。
“目前已经规划了7个获奖报告和27个邀请报告,覆盖了当前应用数学最活跃的领域,此外还有200多个展板报告,以及将近3000个分组报告”后者从旁边拿过一份厚度惊人的议程汇总,介绍道,“这将是iciam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届。”
“我知道,我知道。”波尔爵士举起双手向下压了压,“实际上,我不是单指这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