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四十七章 东北大年夜(2)

“根治很难,但缓解疼痛,让你过个安稳年,不难。”我取出一套银针,“我先用针灸为您疏通气血,再配几副活血祛湿的汤药,一副暖筋活络的膏药。三管齐下,会好很多。”

施针时,高大爷一声不吭,任凭银针刺入穴位,眉头都未曾皱一下。

治疗结束,他活动了一下手臂,眼中露出一丝喜色:“好像是轻快了点。”

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放在桌上。

“江大夫,我不懂你们城里人那些规矩。这是我前两天进山打的一只飞龙,你给你家女娃娃炖汤喝,补身子。”

说完,他便转身离去,背影依旧挺拔如松。

我没有推辞。我知道,对于这位山林里的“老把头”来说,这就是他最真诚的“诊金”。

自从高大爷的胳膊好了大半之后,“关东医馆”的名声,便彻底在十里八村传开了。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我忙碌起来,一一也找到了新的“营生”。

村里有不少老人,子女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就靠几封信、几张汇款单寄托思念。但老人们大多不识字,每次都要麻烦村长或者村里的会计。

一天,村西头的刘奶奶揣着一封信,颤颤巍巍地来找村长,恰好村长不在。她坐在我家炕沿上,摩挲着信封,一脸的焦急和期盼。

一一看见了,犹豫了一下,小声问:“刘奶奶,要不我帮您念念?”

刘奶奶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哎呦,那敢情好!一一可是文化人!”

一一接过信,一字一句地念了起来。信是刘奶奶在城里当建筑工的儿子写的,说的都是些报平安的话,叮嘱她注意身体,说今年过年工地上忙,可能回不来了,钱已经寄到镇上的邮局了。

一一念得很慢,很清晰。念到儿子说不回家过年时,刘奶奶的眼圈红了,不住地抹眼泪。

念完信,一一又拿起笔,趴在炕桌上,问刘奶奶:“奶奶,您想给儿子回信吗?您说,我帮您写。”

“哎,好,好!”刘奶奶连连点头。

她絮絮叨叨地说了起来:“就跟他说,家里都好,让他别惦记。让他让他自己在外头,吃好点,穿暖点,别冻着。钱收到了,让他别老寄钱,自己留着花”

一一低着头,认真地记录着。那些最朴实、最牵挂的话语,从一个孩子的笔下,缓缓流淌在纸上。

写完信,刘奶奶千恩万谢地走了。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