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婆眼睛一亮,连忙拉过徐佳莹和苏木,让他们也听着:“太好啦!佳莹和苏木正想多了解些传统手艺,这制香咱们只在戏文里听过‘冷香丸’,还从没见过真的怎么做,正好让孩子们开开眼界,也给他们的‘匠心日记’多添点内容。”
方教授在电话那头补充:“赵姨性子温和,教人手把手的细致,你们带着诚意去,她肯定愿意教。我已经跟她说好了,你们今天下午过去就行,我把地址和电话发你微信上。”
挂了电话,徐佳莹立刻去收拾东西。
她找出一块干净的素色手帕,叠好放进包里,又从衣柜里翻出一件浅杏色的棉麻衫:“穿得轻便些,学手艺方便。”
苏木则翻出笔记本,在“匠心日记”的待办清单里添上“传统制香”四个字,还特意标注“带相机,记录香材处理、研粉、配香过程”。
“制香需要带什么工具吗?”徐佳莹一边往包里塞水壶一边问。姨婆从阁楼的樟木箱里翻出一个旧布包,打开时一股淡淡的木质香扑面而来,里面裹着三块手指长的沉香木。
“这是你外公年轻时从海南带回来的,放了几十年,香味更醇了。带着去给赵姨看看,说不定能用得上。制香讲究‘心诚’,工具倒不用多准备,赵姨做了一辈子香,家里肯定什么都有。”
下午两点,三人按照方教授给的地址,往城西的“竹影巷”走去。
巷子两侧种满了翠竹,阳光透过竹叶洒在青石板路上,碎成一片晃动的光斑。
赵姨的家藏在巷子深处,院门上挂着一块木质牌匾,上面刻着“闻香居”三个字,字体清雅,还带着淡淡的香樟味。
轻轻推开木门,满院的香气扑面而来。
不是浓烈的香水味,而是混合着桂花、檀香、沉香的温润气息,像是走进了一间藏着时光的香料铺。
一位穿着素色棉麻衫的老人正坐在石桌旁筛香粉,银灰色的头发挽成一个简单的发髻,用一根木簪固定,手腕上戴着一只温润的和田玉镯,筛粉的动作轻柔得像在摆弄易碎的珍宝。
听到动静,老人抬起头,露出一双明亮的眼睛,眼角的皱纹里都透着温和:“是张阿妹吧?快进来坐,方妹早就跟我打过招呼了。”
“赵姨,好久不见,您还是这么精神!”姨婆拉着徐佳莹上前,“这是我的外孙女徐佳莹,还有她先生苏木,两个孩子都喜欢传统手艺,今天特意来跟您学做香。”
赵姨放下手中的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