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一千二百章 骨已稳,是时候通脉了(4)

棣把玩着一根鸢尾木雕笔,冷声笑道,“我自边回,奏报两回,只得一句‘知道了’。”

燕王府书房内,他的心腹张玉拱手立在一侧:“殿下,如今东宫势起,不是边事之争,乃是朝权之争。若不乘此局扼之,将来再动,恐为天下所指。”

朱棣冷眸一扫:“你以为我不知?”

“但我若再显锋芒,父皇必起疑。”

“倒不如”他缓缓吐气,忽而一字一顿:“先借他人之力,破他人之势。”

张玉眼露精芒:“殿下是说兵部左侍郎温晋?”

朱棣点头:“他本出王门,曾为魏洪一系,虽未涉其案,但与王府旧臣多有勾连。若让他提出兵制之议,反将太子一军——何乐而不为?”

张玉沉吟:“他虽野心勃勃,却也谨慎得很。”

“那便给他一个机会。”朱棣轻声道,“让他觉得,是他能平衡王府与东宫。”

张玉心领神会:“属下即刻安排。”

几日后,兵部衙门之上,一纸奏章呈至皇上御案之上。

奏章来自温晋,主旨明确——“请设都察之司,统领三卫之外之杂兵,以供朝议之需。”

这一奏章表面无懈,实则暗含“削权”之意。

因三卫即奋武三营,直属东宫节制,温晋所提“杂兵归督”,若成实则相当于绕开东宫,另起炉灶。

更将兵权一分为二,破其一体统驭之势。

奏折呈上那日,朱元璋未发一言,只遣人召朱瀚入宫。

“你怎么看?”

养心殿内,朱元璋将那封奏章推到朱瀚面前。

朱瀚看也未看,只淡淡一句:“此人该罢。”

朱元璋挑眉:“你不讲道理?”

“非不讲,是讲得更透。”

朱瀚起身走至一旁,“温晋此举,表面为朝堂分忧,实则分割东宫,且提议时间、角度、用语皆甚老练,显然背后另有智囊。”

“若非有人唆使,怎敢于策堂余威尚在之时,擅启军制之议?”

朱元璋沉吟半晌,忽然缓声道:“你是说有人在借兵部之手试探太子?”

朱瀚转身,目光冷峻:“皇兄不妨想想,这奏章里,谁最得利?不是温晋。是那些想让太子重回‘只说不做’之位的人。”

“你是说四儿?”

朱瀚没有答。

而此时的东宫,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