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07章 画饼(4)

奖学者,像一个工厂一样刷诺奖。

要拿诺奖,首先要诺奖学者提名,再进入到评选环节。

在文学上,评奖人总共只有十八个老头。在余切有那样传奇的经历之后,他所欠缺的就只剩资历。由于“拉美大爆炸”的巨大影响,世界文坛中有许多为余切说话的人。

余切发掘出了聂鲁达的真相,这导致全拉美获得过诺奖的文学家,每年都会给余切提名,年复一年,直到他也进入到这个俱乐部为止。

世界上其他地区的诺奖作家,愿意为余切说话的人,也大有人在。

那十八个评委老头会看余切的名字,看到头痛。

然后他们会迫于压力,不得不给余切这个荣誉。

而经济学并非如此,世界上有大约五千个顶级经济学家,他们都是诺奖的评委,他们当然会选自己人,并且瞧不上其他人。

而这五千个人当中,目前没有一个中国人。

没有人提名,中国人怎么可能拿到经济学的诺贝尔奖呢?

余切恰好是这个体系的bug,他是一个很有知名度,并且能吸引别人的中国人。就像是舒尔茨看到的,那些“对余切不屑一顾,实际上却很想和他说话”的物理学家,总在围着余切的书转。

因此,余切再拿一次文学奖,或是跨界拿一个经济学奖,都要比目前全中国其他所有人加起来的概率还高。

这不是说余切一人抵一国,而是这操蛋的评奖系统如此。

林一夫把这个逻辑讲清楚后,余切也明白了。

怪不得大陆后来经济成就斐然,愣是没有啥经济诺贝尔奖的动静。

关键是,连印度都有啊

人们说,林一夫是全中国最接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而他自己却说:“我不可能拿到这个奖。”

原来是这样。

帮他一把又如何呢?

余切说:“我们今天似乎不宜谈得太深,但有些事情,确实是一开始就要说清楚。否则我是不干的。”

“你指的是”

“你知道杨振宁和李政道的故事吗?我真的见过他们,我问他们,可不可能和解?他们说,当年周总来调解,也没有成功。世界上不会有任何人能使得他们和解,死亡也不会。”

林一夫知道余切为什么要提到这。

杨振宁和李政道之所以闹掰,是因为两人对学术贡献的分功表达了不满。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