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四十岁的余切,也不能打败二十多岁的余切。我说的。”
程国平邀请路不宣来看研究。
在那上面,程国平极力推崇这一篇。“首先是余切替另一位文学家马识途写文章!马识途认为,他的原配刘慧欣烈士有一天会被忘记,马识途很苦恼这里面是师徒关系。”
“而后,余切在沪市见到了巴老,这位中国当代文坛的无冕之王,他正为无法回答钱桥小学的‘社会为何总向钱看齐’而冥思苦想”
“收获杂志的李小林记录了这件事情。为了回小学生的信,巴老用抖得十分厉害的手,整整花了三个星期,才写出一份三千多字的长信我的回答,可他还觉得不够。巴老本就生了病,写信写得写不动了,在病榻前,他问余切要如何去回答?”
路不宣已经被那种场外故事吸引住了。
余切要如何回答?
他以前连文学家本身都瞧不上,何况是“故事之外的故事”,而现在他的心却仿佛飞到了过三峡的船上,飞到了武康路,他站在那里,看到余切坚毅的脸。
那种重担,已经要把人压垮。余切也罕见的专门花很长时间,只创作一篇,闭门谢客。
而成果是斐然的,当潜伏写出来之后,整个中华大地的读者,忽然都开始看潜伏,没有人不看潜伏,就像没有人不曾读过一个字。它直接扭转了人们对“英雄”的印象,从此,高大全是英雄,“潜伏者”也是英雄。
它巨大的影响力,甚至促使对岸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个真英雄,幻想这样的人为己所用。并成为了“融冰”之前的导火索。
“我也看过潜伏,断断续续的,在月报上分几次看完了。”路不宣回忆道。
褚付军立刻说:“你看,你也看过这本书,这就是余则成的号召力。”
“我当时并不知道,这里面竟然还有那么多故事。”路不宣开始有点遗憾,因为他错过了一个如今众所周知的内幕。
怪不得它是代表作。
无论是场内还是场外,它是真正的“中的”。
程国平却道:“并不是众所周知。马识途写过文章,李小林替他爸写过文章,巴老最新出的随想录,又透露了一些。没有人知道事情的全貌,除了他们自己。”
“他们不屑于讲述自己的经历,可我们做研究的,就是要把史料尽可能的还原给读者。”
程国平随后道:“这本书最开始是沪市印刷厂印制的,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