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130章 :重建贸易网络(2)

保制度”,对南洋商提供风险保证,一旦延迟或失约,将由岭南商盟赔付银票与新贸易额度。

这一套计划得到了村中长老、各寨代表与商会长老的一致支持。大家认为,仅凭陆地贸易已难以实现更大突破,唯有海路才是岭南崛起的真正钥匙。

翌月初,岭南港口迎来久违的锣鼓与帆影。三艘小帆船被命名:“岭南第一号”、“锦瑟号”和“长歌号”。帆上挂起橙黄色商盟旗帜,船头雕着龙形,象征岭南的荣耀与远航决心。

商会出资银票发放雇佣水手百余人,顾清霜手书职责条令,布置夜间哨塔与简易信号旗。她说道:“南洋航行风险虽有,但若不试,不知深浅。岭南其实比任何人都更需要这一步。”

在社区广场,叶长歌向出发的水手们宣布:“南洋之路不是征服,而是贸易互通。代表我们的不仅是货物,还有我们的信用与信念。记住,归来之日,我们将以品质与诚信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水手们齐声:“岭南出航,归来必丰!”

港口街道恢复热闹,马队与驳船不断到访,商旅上岸即来自各地。村中新设立的兑换所忙得不可开交,本地茶叶与竹笋与南洋香料换银;再由米食商与布商售出货物。

村寨各势力纷纷派代表驻港,这些人身着岭南商盟统一马甲,肩挑商包,日夜护卫着交易秩序。码头上的舵手与顾客之间爆发着笑声与砍价声——三个月前几乎无人的码头,又成了岭南的“经济脉搏”。

与此同时,村中设立的贸易学院也慢慢筹建好几节课:由归顺者讲授丝织工艺、南洋饮食、舵盘导航等知识,村里几位青年已在课堂上认真记笔记,有的更在实践甲板上清洗桨板。

回首数月前鼎沸的战火,如今成为了遥远的噩梦。许多曾经观望敌对势力的小寨代表,如平江寨转离阵营的二公子,主动登门到港口,参加贸易开幕,手持银锭笑着说:“从今往后,我们与你一道商路相通。”

岩前村、马岭庄、玉坪村等二十余村寨先后与庭签合同,村中多有欢迎宴与盟誓仪式。叶长歌亲临让他们在商盟衊板上签名,承诺“守信互助”,一时村寨云集,场面威仪。

连远在边远山区的新田寨,也派出三老兑口粮至码头,希望下次再送几箱高粱及手工艺品。

这番商旅与拓海行动,使叶长歌声望再上层楼,不再只是“战时领导者”,更成为“和平年代的经济护卫者”。

民众敬畏他归来,妇孺主动上前拜谢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