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七章 :援军(4)

宣武军。

就在赵怀安和张龟年在聊的时候,三都衙内马步已经抵达到了城北战场的边缘。

此刻在这里,本以为正陷入苦战的赤心都却大声呼号,在石桥上步步前进,而本该前后夹击的草军却陷入了苦战。

这是怎么回事?

半个时辰前,忠武军东北角,忠武军大营。

“报!”

随着一声急报,探马冲帐而入,对着上首的杨复光单膝禀告:

“报,宣武军四营告破。”

这已经是第四个进来禀告的探马了,此刻军帐的氛围非常凝重。

杨复光张了张嘴,正要说话,他旁边的十三叔裴迪却在下面拉了一下他,于是他又闭嘴不吱声了。

而下手的这些忠武军将们却心里压了一块石头,他们有点后悔了。

一开始宣武军过来求援,他们当然不愿意去救,为何?

因为他们不相信宣武军打不过,对方来喊援兵,不过就是想喊他们忠武军来卖命。

作为百年的邻居,忠武军对于汴、宋二州的宣武军有了着太多的刻板印象了。

实际上不仅是他们这代,往前千年,列国人对于汴、宋二州所在的宋国,也有太多的刻板印象。

比如守株待兔,就是宋国人是幻想不劳而获的懒汉;比如揠苗助长,就是宋国人是最急于求成的蠢汉。

尔后宋国是灭亡了,可这两个谚语却流传了下来,尤其是到了本朝汴州成了运河枢纽,这种刻板印象就更加深了。

望着隔壁的穷兄弟忽然暴富起来,谁心里能痛快?再加上发了财的汴、宋人也确实比较狂,来往的行商、漕夫到了汴州贩货、转输,都要被本地汴州人歧视。

等这些人回到家乡后,能对汴州人留口德?

所以宣武军在中原诸藩中的口碑是非常差的,而这种口碑还真不全是外乡人的逆向歧视,而是宣武军真干过离谱的。

当年宪宗时期,朝廷讨淄青,前头打仗呢,后头宣武军还和人家淄青做生意。

当时宣武军还流传了一句话:

“有什么好打的呢,不要影响咱们和人家做生意,到时候朝廷的税谁来交?”

总之,后来只要一听你来自宣武军的,又蠢又懒这两个标签就贴你头上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刻板印象,这些忠武军将们就下意识觉得这宣武军是真的贼,又要骗他们去救援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