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符三年,三月六日,兖海军节度使治,沂州城内。
一些个兖海军军士开始将城头上飘扬的“兖海军”旗帜纷纷放下,然后换上了新的军号旗,“泰宁”。
这是朝廷在二月的时候给兖海军定下的军号,此后,兖海节度使这个从淄青镇分割出来的藩镇就此改名了,由圣上钦赐军号”泰宁”,即国泰安宁之美好寓意。
而众所周知,一旦取这样的名字,说明现实和期许往往是相反的。
泰宁军虽然变了军号,但实际上辖区并没有变化,依旧继承着兖海军之前的四州地。
其中兖州已残破,沂州饱受战火,密州境内又有琅琊盗贼蜂起自顾不暇,唯有海州一地勉强安宁,但也因为供应着沂州大营庞大的粮秣开支而被压得喘不过气了。
就在此时,一万八千淄青平卢军,一万兖海泰宁军,四千徐州军,三千淮东军,又有三千西北神策军,五百精锐甲骑,接近四万诸藩大军都猬集在沂州城内外。
这一次,平卢军节度使宋威南下支援沂州,带了本藩一半的兵力过来。
当年淄青镇有胜兵十万,是东方第一大镇,后来被肢解为三个藩镇后,每家就继承了一部分兵力。
其中淄青作为老底子,继承最多,分了四万的兵额。
这几十年间,虽然经济恢复了不少,但藩内的户口也就只能支撑这样的兵额,所以这么多年来也一直没有变化过。
所以这一次宋威带着一万八千军力,相当于带走了淄青全部的野战兵力,剩下的都是各衙外军,负责驻扎藩内各要地。
此外,兖海军的一万兵力是要比预期要少很多的。
和北面的天平军一样,他们也有差不多三万的军额,可在王仙芝、黄巢变乱爆发时,有差不多七八千的兵力正在广南、容管、西川这些地方戍守。
后来草军又忽然从郓州转战到了兖州,打了当地兖州兵一个措手不及,除了被歼灭了数千人外,剩下的都龟缩在瑕丘城内。
瑕丘是兖州的州治,本就是兖州兵驻扎之地,所以才守住了城池,但其他如任城、曲阜、龚丘等地都已被草军攻破。
而瑕丘城内的兖州兵也不敢出城作战,也使得整个兖州几乎沦为草军的大后方,任由草军纵横。
如此,本就兵力不满员的兖海泰宁军又少了七八千,然后祸不单行,密州那边的琅琊群山,也有盗贼蜂起,然后又牵制了一部分泰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