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剔,同样是直刀深挖,同样是剔地成斜”
“但区别也很大:越窑是高浮雕,棱是棱,角是角,虽然立体感更强,却失于圆润。耀州工则为深浮雕,即先单刀侧入(45度斜切),再双入正刀(垂直切入)
说直白点:在定州浅浮雕的基础上,用越窑剔地成斜的高浮雕技法,形成渐变层次:即新耀州瓷深浮雕
因为刻痕有深有浅:深处积釉多,则色暗,浅处积釉少,则色浅正是这种色变效果,形成耀州窑青瓷独特的光暗效果”
林思成不疾不徐,侃侃而淡,一群人的眉头却越皱越紧。
之前的震惊、愕然,以及赧然,全部化成惊疑:原理他们当然懂,且不要太懂,因为他们研究的就是这个。
既便学习时间最短的王虹,也已经有七年之久。
但问题是,林思成为什么也这么懂?
单刀侧入、双入正刀、剔地成斜、浅浮雕浅变层次,既为深浮雕短短二十来个字,却是耀州窑刻工的精华和核心。
包括根据积釉深厚,呈出明暗效果,这些更不算秘密,古文献上就有。
而知道归知道,那怕你当面告诉他,耀州瓷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他顶多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你再要让他刻,他能刻出来个锤子。
但他们感觉,林思成应该会。
因为孟所长新创的新耀州瓷的核心技术,也就是雕胎法,就是在越窑的剔地成斜的基础上,融合了定窑的深浅渐变。
就他刚刚说的那八个字:单刀侧入,双入正刀。
但字少,不代表工艺技术不复杂:你要么跟着孟所长直接学耀州工,要么学会定窑工和越窑工,再融汇贯通。
问题是,哪有那么好学的?
定窑也就罢了,技术已复原,又重新立了窑,有资料可查,有物料可用。再花费点代价,也应该有人教。
但越窑就只有技术,想学,你得自己摸索。但这不是死记硬背的文化课,记性好就行。这是手艺,你得一遍一遍的练,一次一次的试错。
而且没有现代仿品,只能找真的越釉秘色瓷当样本和物料,对照着慢慢摸索。
但那玩意,一件就是几十上百万,那怕是碎瓷片,一斤都得好几万。所以,这不仅仅是悟性要极高,耗多长时间的问题,而且要海量的金钱。
那林思成是怎么学会的?
不知道。但他们至少知道,能学会定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