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222章 抽丝剥茧(7)

来,赵修能再没有试探,痛快的付了钱。

等皮卡车出了车场,王齐志捡起筐顶上的一块青瓷片:“这瓷片看着挺老?”

“是挺老!”林思成点头,“应该是宋瓷!”

啥东西?

五个人齐齐的一怔愣,包括赵修能。

他能断定,那几片白瓷和青瓷应该在元朝左右,或是更早一些也说不定,但他至多能断到金代,根本就没敢往宋朝那么远想过。

如果是宋,两宋时的山西,只可能是北宋等于离现在一千年左右!

“应该仿的是柴窑和汴京(开封)官窑的天青釉,略微做了改良,呈色更为淡雅,更为润亮”

林思成又把瓷片翻了过来,“胎体很薄,质地细腻,十有八九是贡瓷”

五个人直戳戳的看着,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能在地摊上捡到大明天顺青花也就罢了,这次更夸张,竟然成了北宋贡瓷?

好久,赵修能皱起眉头:“北宋时,山西好像没出过名瓷?”

林思成点点头:“如果梳理史料文献,确实是这样。”

如果按照史学家的论断:自唐玄宗以后到元朝这五百年间,山西一直处于四战之地。

先是安史之乱,而后是辽,再是金,最后是蒙元,连年征战不休,山西本土的窑口压根就没发育壮大的机会。

反倒动不动就断烧,连本地民间日用瓷都无法供应,还得从长安和汴京进货。

但林思成觉得事无绝对,就如建窑黑盏:宋以后,都知道黑釉兔毫盏为宋代贡瓷,却不知道产自哪。直到建国后考古发掘出福建建窑,才最终明确产地。

还有寿州黄釉,同样只知道属于唐代贡瓷,直到发掘安徽省hn市武王墩一号墓,挖出相关文献,才知道产地在寿州。

与之相比,正因为山西连年征战,所以好多文献、乃至遗址都毁于战乱之中。

所以,山西不一定就没有贡瓷,无非就是遗址大不大,埋的有多深,好不好找。

他想了想:“老师,赵师兄,要不先试着找一找?”

“对,找一找!管是天顺青花,还是宋瓷,能找到其中之一就行!”王齐志用力点头,“更说不定,全都能找到!”

几个人深以为然。

不管是新瓷片,还是老瓷片,胎质几乎一样,说明用的是同一类型的瓷土。只要能找到瓷土矿,就有可能找到窑口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