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230章 提前打个预防针(6)

疑,我拿到京城做的检测:北宋仁宗时期。”

只是一眼,几个人齐齐的瞪圆了眼睛。

没看文件也就罢了,但刚刚才看过,所以,这是什么?

卵白玉?

仔细再看:薄,没比鸡蛋壳厚多少。

亮,润白莹嫩,如膏如脂,乍一看,就如煮熟后剥了壳的蛋清。

再结合王齐志刚刚说的那一句:北宋仁宗时期?

北宋时期,这么白的瓷器,几大名窑都能烧,包括定窑、官窑。

但能烧这么薄,如脱胎一般的瓷胚,就只有一种:卵白玉。

一群人面面相觑:即便是“瓷中之王”的汝瓷都有精品留存。但这玩意,迄今为止就没有实物出土过,就只见诸于历史献之中。

换句话说,这是举世间唯一一只。再说直白点:孤品。

再猜一猜值多少钱?

少说也是几百万。所以,哪怕林思成什么都没有学到,这趟山西也绝没有白来。

但重点不是这个,他们惊讶的是:就靠这一只碗,要复原失传工艺?

不是他们小看林思成,就这么一只碗,把全国能数得着的研究机构、科研中心全请过来,包括中科院,全都得望碗兴叹

但随即,一群人又定住了一样:林思成打开另一只囊箱,满满的一箱,全是瓷片。

仔细一看,有的稍薄,有的稍厚,但釉色、瓷胎一模一样。

都是内行,都能看得出来:不管是完好的白釉碗,还是瓷片,用的全是同一产地的瓷土,并同一种工艺烧成。

刚才怎么说的:望碗兴叹现在叹不叹了?

复原的可能性有多大,谁都不好说。但他们至少知道:林思成去耀州,不就是靠研究样本,硬是把茶叶末釉和倒流壶的工艺复原了出来?

“这些都是这段时间,在永济和河津收集到的:胎体最薄,釉色最好的是北宋时期,其次金代,再次元代元以后的暂时没有发现,估计技艺已经失传再看这个”

说着,王齐志又拿出一份检测报告:“全是河津瓷土!”

众人瞪眼一看,恍然大悟:

卵白玉的出产地,就在河津,所以林思成要找窑址,籍此找到更多的样品,看能不能推导出工艺。

问题是,又不是没人尝试过?

汝窑、钧窑、定窑、邢窑、德化窑、景德镇御窑等等等等,凡是建国后重新开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