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追求圆满,道门追求超脱,而儒家追求的,就是浩然正气了。
所谓浩然正气,指的是一种长年累月用正义和道德蕴养的一种刚正之气,这种力量能让人无论遭遇什么变故,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
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就是浩然正气的具体表现。
现在,周易发现年仅十八岁的辛弃疾居然能调动浩然正气,觉得有些意外,这玩意儿不应该是头发花白的大儒才能使用的吗?
不过这样也好,至少不用耗费功德了,就是不知道辛弃疾的浩然正气会不会早早用完,要不让他每天朗诵一遍文天祥的正气歌?
正气歌是文天祥被俘后创作的一首长诗,详细阐述了浩然正气这一概念,并发扬光大,明清时期那些读书人动不动就把浩然正气挂嘴边,就是源自文天祥。
可惜,明清两个朝代,能像文天祥那样以身殉国的文人可谓凤毛麟角,大部分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
朝廷优待文人就上蹿下跳的要特权,不优待文人就麻溜的跪外族充当带路党,主打一个没有底线。
周易吐槽时,南宋世界的沂蒙山根据地,淅淅沥沥的小雨还在下着,所有人都用敬仰的目光看着辛弃疾。
尤其是跟着过来的流民,他们本来只是想求一口饭吃,却没想到见证了救世主的诞生。
此时,什么都不用说,大家不约而同的下定决心,这辈子,跟定辛公子了!
小雨一直到中午也没停,午饭时,辛弃疾宣布从各个小组分别挑出一个人,组成一支骑兵巡逻队,负责巡视周围的安全,并在山中安放捕兽夹,增加根据地的收入。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纷纷表示参加,就连辛弃疾的弟弟辛佑之都两眼放光,希望能混个巡逻队队长当当。
但辛弃疾却没有同意,而是打算让巡逻队内部竞争。
只有从内部打出来,才能服众,才能让大家信服。
当然,光武力强还不行,脑子也得好用,简单来说就是文武双全,不能偏科。
四千人选出这么一个人,辛氏子弟全都摩拳擦掌,而那些流民也没有放弃明明可以直接任命辛氏子弟的,但辛弃疾却愿意给大家一个机会,那没得说,一定要全力以赴,不能辜负辛公子的信任。
别小看这一支小小的巡逻队,想要加入,首先要跟生产小组内部的人员打好关系,能够服众,这无形中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