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通过张家口的贸易市场获得,历史上晋八大商之首的范永斗和其他七家商贾,就开始做这方面的生意。
据道光年间的万全县志记载:“八家商人者皆山右人,明末时以贸易来张家口。曰: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家宾、田生兰、翟堂、黄永发,自本朝龙兴辽左,遣人来口市易者,皆此八家主之。”
由于八家商人为清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清朝定鼎后,顺治帝没忘了八大商家的好处,在紫禁城设宴款待,赐给服饰,封为皇商。
设宴款待在顺治朝实录里面没有记载,后世存疑,但其中为首的范永斗,被命主持贸易事务,“赐产张家口为世业”,其余七家各有封赏,这点是基本确定的。
那是历史上一百多年后的事情,倒也不见得就要把现在的这群晋商定为汉奸,但范氏还真的不同。
早在明朝初年,范氏就在张家口和蒙古人做生意了,历经七代,这才能传到范永斗手上时,成为张家口之地对满蒙贸易的汉族大富商,时人称其“贾于边城,以信义著”。
讲白了,这份有口皆碑,是祖上一辈辈和外族人做生意积攒下来的,于当地可谓手眼通天,神通广大。
对商人而言,没有什么民族国家的概念,资本无国界,赚钱就是硬道理,但任何以农耕为基础的百姓与国家,对待此等资敌行径,都是极为痛恨的。
海玥最初对于士农工商的划分,还有疑虑,可后来经历了种种事情后,愈发觉得前三者不说,但农耕国家商贾排在最后,是绝对有必要的举措。
大明与蒙古厮杀,将士百姓不知道死伤了多少,范家倒是从中大发横财,世代积累,相比起阴谋论,范家在史料里可是清晰记载,与女真族统治阶层建立了密切的经济关系,时值清军入关,范家经常出入关内外,为清军提供军需物资和情报。
后来雍正七年,清廷还赐给了范永斗的孙子范毓馪职太仆寺卿,用二品服,成为了进入清史稿的唯一商人。
现在范家自然远没有那般发达,可若说白莲教出关建立据点,谁能第一时刻为他们提供物资货物的,张家口的范家还真是不二人选。
再结合燕修那时对于三垣堂的概括——
“天市垣提供财源,据说盐商巨贾、运河漕运乃至与外藩的贸易,都有参与,连蒙古草原上的商路,他们都敢做,为的就是源源不断地获取财富”
一切倒是串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