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八章 确定严嵩的执政方向(2)

然而严嵩稍作沉吟,眉头微皱,指节在案几上轻轻叩击数下,缓缓地道:“交趾新附,疮痍未复,若再兴兵戈,只怕国库空虚,百姓疲敝啊!”

海玥很欣慰,能从眼前这位的口中,听到这样的话。

现在的严嵩,是一位有底线的首辅。

如果是历史上十年后的严嵩,一旦意识到某个行动能够讨好嘉靖,稳固自己的地位,是绝对不会考虑对国家对百姓的危害的。

不过海玥并未解释。

“唔”

严嵩再往后看,紧接着也明白了,自己的顾虑,海玥显然已经考虑在其中。

因为对收复河套,不仅仅是提出一个口号,还定下了复套方略。

其中有八条,具体是——

定朝谟、立纲纪、练兵卒、备粮饷、明赏罚、造器械、固边防、招降用间。

严嵩看完具体的方略,眉间却又浮起几分疑惑:“既有此等周详之策,当先呈备战方略,何必贸然提出收复河套呢?”

在刚刚打完安南的关头,一旦提出收河套,肯定会引来许多臣子的反对,完全可以先做好备战策略,再徐徐图之,如此方能顺理成章。

“阁老明鉴,实不相瞒——”

海玥这次解释了,且是很直接的原因:“下官以为,陛下对武功的兴趣,远在文治之上!”

严嵩瞬间醒悟,目光大动,心里更是赞叹:‘此子当真深谙圣心!’

同样是变革,新的阶段,也该有新的执政方向。

大方向上,莫过于文治武功。

二者相济为用,缺一不可。

若要真的比较,文治是社稷之本,养万年之基,实则更为重要。

但缺陷在于,很难在短时间内,有着清晰的体现。

尤其是王朝中期这种半死不活的状态。

治理得再好,想要真正做到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都不现实。

充其量,就是地方叛乱少一些,百姓的压力不会那么大。

而武功的体现,便很直接了。

瞧瞧安南之战,趁着莫氏内乱,明军一举收复交趾,将来能不能使之彻底成为中国的版图,还不好说,但这份功勋,已然让嘉靖名正言顺地祭祖,送亲父入了太庙。

这就是武功带来的威慑与荣耀。

所以海玥的切入点,必须是更让天子感兴趣,成果也愈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