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五章 完美应对(2)

驾回了乾清宫,却再度愕然地发现,主子没有回到殿内,而是来到乾清门内东侧,目光巡视着周遭的殿宇,露出思索之色。

直到这时,黄锦才轻声道:“陛下?”

朱厚熜道:“海卿给朕出了个主意,在这里设上书房,统一教导皇子,你觉得如何?”

黄锦赶忙缩了缩头:“这是大事情,奴婢可不敢言语”

朱厚熜失笑:“不就是一个学堂么?瞧你怕的,胆子太小了,忘了昔日在王府里面,咱们也是去学堂读书的!”

确实只是一个学堂,但意义又有不同。

历朝历代对于皇子的教育皆有侧重,而明朝皇子的学习,一般分散于大本堂与文华殿之中,缺乏统一管理。

当然之前也用不到。

好几位皇帝膝下要么是独苗,要么干脆没有子嗣。

人丁如此稀少,哪里还要专门为皇子开设一个书房?

恰恰是如今的天子,才需要这番考虑。

这话说得朱厚熜就爱听了。

正德朝有这烦恼么?

没有!

也就是他多子多福,为老朱家的主脉开枝散叶!

当然皇子学堂的设立也有讲究。

海玥以春秋为切入点,看似讲的是君臣,其实从三传的引申谈及亲亲之道。

一番老生常谈的兄友弟恭后,提出解决之法。

“乾清宫旁设立上书房。”

“择醇儒日授经史。”

“近在御前,以便稽察。”

朱厚熜起初觉得新奇。

越想越是赞许。

事实上,海玥就是将清朝培养皇子的办法改良后搬过来。

不得不承认,清朝对于继承人的要求,远比其他朝代规范。

毕竟清朝是以少数满族统治大量汉族,他们希望通过提高皇位继承人的文化素养,来削弱汉族士大夫的文化优越感,加强统治基础。

同时又通过严格教育,来保持满洲的传统特性,防止过度汉化,其中骑射的加入,也使得清朝皇子多文武双全,确实有不少才干之辈。

反观朱元璋自蒙元手中光复华夏,江山鼎革,自无须忧心正统之争。

但由此大明天子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放到历朝历代,都是属于很拉胯的。

即便如此,朱厚熜所虑的,也不是皇子的课业优劣。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