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章 架空伊始(4)

海而独许官舶,岂非绝人生路?

别说现在已是立国一百多年的时期,纵使是洪武年间,开国鼎盛之际,兵强马壮之时,朱元璋的海禁政策都无法贯彻。

后来几朝更是沦为废纸,偏偏到了嘉靖时期,又重新严格执行,这才令倭寇飞速膨胀,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现在看似消灭了一大批海贼头目,极大地重创了沿海倭寇,但用不了几年,沿海的倭寇组织又会膨胀起来,新的一批首领会脱颖而出,重新开始烧杀抢掠。

治标不治本。

所以历史上倭寇真正消失,并非胡宗宪、戚继光等将领灭倭多么得利,而是后来海禁又放开了。

朝廷重新回到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时期,再也不约束沿海渔民入海,也不禁绝民间的贸易往来。

倭寇就自发地消失了。

现在同理。

当消灭了倭寇的同时,应天巡抚徐阶、浙江布政使司左参议海瑞、浙江巡按御史胡宗宪,连带着东南三十五名官员联名上书请复市舶疏。

奏疏以“恤民困、绝寇源”为由,请重开浙闽市舶司。

疏中不言“开海”,但列实证——沿海贫民“十户九渔”,禁海令下竟成“十渔九盗”。

又算浙闽岁亏税银七十万两,皆因走私猖獗。

最末引永乐旧例,称市舶司本为“怀柔远人”之制。

通篇未提祖制,然笔墨所至,俱指海禁之弊。

这些官员并非都是一心会的成员,而是各派皆有,都是看清了如此下去的祸患,这才联名上书。

海玥等的就是这个。

以开海禁为利益驱使,这才有了操作的空间。

关键是他能断定。

那一位绝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好一个‘恤民困、绝寇源’!”

“双屿倭寇方平,便急着替海商张目?”

“啪——!!”

朱厚熜将奏疏掷于案前,看着那在烛火下泛着暗光的封皮,眼神里森冷难言。

一并奉上的永乐年间市舶则例,早早被一脚踹翻,满殿伏地屏息,左右噤若寒蝉。

这段时日,陛下对待下人越来越苛刻,脾气也愈发暴躁了。

“拿祖制压朕?”

“当年宁波争贡之乱,倭刀都架到金陵城墙上了,是朕禁了市舶司,才能让四海升平!”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