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双白鞋,终于可以安心地休息了。
几年后,我再次来到倘塘,是因为收到了林秀的结婚请柬。她的丈夫是作坊的学员,也是位年轻的鞋匠,两人打算婚后一起把制鞋作坊做大。
婚礼在陈列馆的院子里举行,陈珍老人穿着崭新的旗袍,坐在主位上,看着新人交换戒指,笑得合不拢嘴。院子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布鞋,都是作坊学员们做的,五颜六色,像一片盛开的花。
席间,林秀端着酒杯走到我面前:“李记者,谢谢你当年帮我们找到了真相。”
“该谢的是阿珍老人,是她的坚持让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我说。
这时,陈珍老人颤巍巍地走过来,手里拿着个红布包:“孩子,这是给你的。”
打开一看,是双小巧的白胶鞋,和当年那双一模一样,只是鞋跟处没有了暗红的污渍,取而代之的是一朵绣上去的梅花。
“这是我做的最后一双鞋了。”老人的声音有些沙哑,“眼睛不行了,做不动了。但看到孩子们能把这手艺传下去,我就放心了。”
婚礼结束后,我独自走到白鞋坊的主楼前。阳光正好,透过修复好的窗户照进大厅,地上干干净净,房梁上空空如也。再也没有漂浮的白鞋,只有墙上挂着的“利民鞋厂历史陈列馆”的牌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我想起刚来时听到的传闻,想起那个漂浮的白影,想起地窖里的秘密。这一切就像一场梦,梦醒了,留下的是真实的温暖和希望。
或许,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传说,它们像一双双眼睛,注视着过往,也指引着未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心去倾听,去寻找,让那些被遗忘的故事,重新焕发生命力。
离开倘塘时,车窗外的景象已经变了样。新修的公路宽敞平整,路边的新房子整整齐齐。但我知道,有些东西没变,比如老街茶馆的凉茶,比如陈珍老人做的布鞋,比如那双曾经漂浮在厂房里的白鞋,所代表的那份执着与善良。
它们都留在了这里,成为了倘塘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我们记忆里,最温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