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八十二章西双版纳遇傣族飘(一)(2)

管上刻着傣文。“这是岩罕,我们寨里的葫芦丝高手。”玉应笑着介绍。岩罕停下吹奏,用傣语跟玉应说了几句,然后转向我:“你要是喜欢,明天可以去我们曼掌村,我教你吹最简单的调子。”

那晚回民宿时,澜沧江面上飘着孔明灯,橙红色的光映在江水里,像撒了一把星星。玉应说:“傣家人总说,遇见是缘分,就像雨林里的花遇见雨,江里的鱼遇见水。”我望着远处大金塔的剪影,忽然觉得,这场版纳之行,或许不只是一场旅行,更是一场注定的相逢。

第二天清晨,岩温开车来接我去曼掌村。车子离开景洪市区,路边的建筑渐渐从高楼变成了低矮的傣式竹楼,道路两旁的油棕树像守卫一样排列着,偶尔能看到傣家人在田埂上插秧,水牛在水田里慢悠悠地走。

“曼掌”在傣语里是“大象寨”的意思,据说很久以前,这里常有大象出没。车子刚到村口,就看到一棵巨大的古榕树,树干要五六个人才能合抱,树枝上垂着长长的气根,像老人的胡须。树下坐着几位傣家老人,有的在织筒裙,有的在抽着水烟筒,看到我们来,都笑着挥手。

岩罕早已在村口等我,他今天穿了一件黑色的傣式对襟衫,下身是黑色的长裤,比昨晚在夜市时多了几分干练。“走,先去我家吃早饭。”他领着我穿过一条铺着青石板的小巷,巷子两旁的竹楼都有高高的台阶,台阶上摆着盆栽的三角梅,红色、粉色的花朵开得正艳。

岩罕家的竹楼建在一个小土坡上,底层是空的,用来养牛、放农具,二楼是生活区,用木梯连接。走上木梯时,能听到木板“咯吱”的声响,带着老房子特有的温度。二楼的平台上摆着一张竹桌,桌上已经放好了早饭: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线,旁边是一小碟炸花生、一碟酸笋和一小碗鱼露。“这是我们傣家的早点,米线要拌着酸笋吃才香。”岩罕的母亲玉香阿姨端着一碗豆浆走出来,她的筒裙是淡绿色的,上面绣着细小的兰花图案。

我拿起筷子拌米线,酸笋的独特味道先是有点冲鼻,嚼起来却带着一丝清甜,和米线的软滑搭配在一起,格外爽口。玉香阿姨坐在旁边,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问我:“北方的早饭是不是都是馒头、面条呀?”我点点头,跟她讲起北方冬天的早晨,窗外飘着雪,家里煮着玉米粥的场景。她听得眼睛发亮:“雪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傣家从来没见过雪,只在电视里看过。”

吃过早饭,岩罕带我去村里转。曼掌村的路大多是青石板铺的,路边的竹楼前几乎都有一个小院子,院子里种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