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八十四章西双版纳遇傣族飘(三)(4)

外认真。“这首歌叫澜沧江情歌,讲的是傣家小伙和姑娘在澜沧江边相遇相爱的故事。”岩罕一边唱,一边比划着动作,孩子们跟着模仿,雨林里满是欢快的歌声。

中午,我们在雨林里的空地上野餐,吃的是玉香阿姨准备的傣味糯米饭和腌菜。孩子们围坐在草地上,一边吃饭一边分享上午的收获。“我今天认识了鸡蛋花,以后看到鸡蛋花,就会想起版纳的雨林。”“我学会了一句傣语,是‘你好’的意思,回去要教给爸爸妈妈。”看着孩子们兴奋的样子,我忽然觉得,雨林研学不仅是让孩子们认识自然,更是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热爱自然、保护文化”的种子。

下午,我们还一起编竹篮。玉光师傅的徒弟玉罕妹教孩子们用竹条编小篮子,孩子们的小手虽然笨拙,却格外认真,有的编出了方形的篮子,有的编出了圆形的,还有的在篮子上刻了小图案。“这个篮子要送给妈妈,”一个小男孩举着自己编的篮子,眼里满是骄傲,“告诉妈妈这是我在版纳做的。”

傍晚,研学活动结束时,孩子们都舍不得离开。他们拉着岩罕、玉腊医生的手,问下次还能不能来。“只要你们想来,曼掌村永远欢迎你们。”岩罕笑着说。看着孩子们上车离去,我忽然明白,傣家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老一辈的坚守,更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和传播,而这些来自远方的孩子,或许就是文化传播的小小使者。

一天傍晚,我在告庄夜市闲逛时,意外看到了岩罕的妹妹玉罕。她穿着一身粉色傣装,正拿着手机直播,面前的摊位上摆着傣锦、傣陶、手工银饰等工艺品。“欢迎家人们来到我的直播间,”玉罕对着手机笑着说,“这个傣锦是村里玉叫阿姨织的,上面的孔雀图案要织半个月才能完成,现在下单还能送一个小竹编挂件。”

我走过去,玉罕看到我,惊喜地挥了挥手:“你来啦!快坐,我这直播刚开没多久,已经有好多人下单了。”她一边跟我说话,一边不忘回复直播间里的评论:“家人们放心,我们的傣陶都是手工制作的,每一个都不一样,保证正品。”

原来,去年玉罕在城里读中专时,学的是电子商务专业。今年毕业后,她没有留在城里工作,而是回到曼掌村,开了一家“傣家好物”网店,还做起了直播带货。“现在很多人喜欢民族特色的东西,但不知道去哪里买,”玉罕一边打包订单,一边说,“我开网店、做直播,就是想把我们傣家的好东西卖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傣族文化。”

玉罕的网店主要卖三类产品:一是手工制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