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阿凯曾在老挝的技术学校学习过,他主动承担起了部分培训课程的准备工作,将中文的技术手册翻译成老挝语,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培训中心第一次开课是在9月,共有50名学员报名参加,其中包括西提公司的员工、当地的技术人员,还有一些对机械设备感兴趣的年轻人。第一堂培训课由国内的王工程师主讲,他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结合实物演示,讲解了机械设备的操作技巧。阿凯在一旁同步翻译,还不时补充当地的使用习惯和注意事项。
培训课程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西提公司的员工萨文说:“以前我们操作设备都是凭经验,现在经过专业培训,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减少了故障。”当地的年轻人阿明则表示,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培训课程,让他能学到更多技术,找到更好的工作。
为了让培训课程更贴合当地需求,我们还定期组织学员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培训内容。比如,针对老挝当地电力供应不稳定的问题,我们专门增加了“机械设备应急供电”的培训课程;针对当地的气候特点,增加了“设备防潮保养”的内容。
技术培训中心的建立,不仅提升了当地人员的技术水平,也增强了我们与合作伙伴的粘性。西提说:“以前我们是生意伙伴,现在你们还帮我们培养技术人才,我们的合作会越来越紧密。”当地政府也对培训中心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为老挝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016年12月,中老铁路通车三周年之际,我们公司在老挝的业务已经涵盖了机械设备出口、工程建设、技术培训、公益事业等多个领域,员工人数也从最初的10人发展到了100多人,其中老挝籍员工占比超过60%。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见证了中老边境的变化:磨憨口岸的通关效率越来越高,中老铁路的货运量不断增加,老挝当地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中老两国人民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而我们公司的交际圈,也从最初的几个合作伙伴,扩展到了当地政府、企业、学校、社区等各个层面。
12月3日,我们公司在万象举办了“中老合作发展论坛”,邀请了中老两国的政府官员、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老边境经济合作的未来。在论坛上,我分享了我们公司在中老边境的发展经历,以及对未来合作的展望。老挝南塔省的省长在发言中说:“中老铁路为我们带来了机遇,像你们这样的企业,是推动中老边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