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了吗?”他攥紧传真纸,指节泛白。
“根据影像分析,就在界碑西侧三十米的位置。”小李指着地图,“我们申请了挖掘许可。”
挖掘现场围满了人,文物局的老专家也来了,正戴着老花镜研究胶片。赵长峰注意到,他今天戴的领带夹,形状像枚缩小的青铜铃铛。
“注意轻拿轻放。”老专家叮嘱着工作人员,“这些东西在地下埋了三十年,很脆弱。”
当铁锹挖到两米深时,碰到了硬物。赵长峰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看着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掉周围的沙土——七枚青铜铃铛整齐地排列着,上面刻满了精致的花纹,和之前见过的仿品截然不同。
“是真品!”老专家激动得手抖,“看这包浆,绝对是清代的东西!”
赵长峰拿起其中一枚,铃铛入手冰凉,内壁没有人脸图案,而是刻着七个名字——正是七勇士的名字。他突然明白,所谓的“沙鬼”,不过是后人对守护者的误读,这些铃铛不是用来引魂的,而是用来记录历史的。
“这里还有东西。”工作人员从铃铛下面挖出个铁盒,打开后里面是本泛黄的日记。
日记的主人是七勇士里的队长,记录着他们守碑的日常。最后一页写于1987年血月之夜:“发现走私团伙想偷运文物,为保护界碑下的铃铛,我们决定将其转移。若未能回来,望后人知晓,守碑即守国,铃声即民心。”
赵长峰的眼睛湿润了。原来根本没有什么时间循环,没有什么沙鬼,只有一代代守护者用生命写下的忠诚。那些失踪者,那些牺牲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国家的边境。
老专家拍了拍他的肩膀:“年轻人,历史有时候会被误解,但真相永远不会被掩埋。”
赵长峰望着七枚真品铃铛,突然想起阿木的话:“守碑人不是被沙子困住的,是他们自己选择留下的。”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界碑和铃铛上,仿佛在为这段被误解的历史正名。赵长峰将日记和铃铛交给文物局,转身走向检查站。
路上,他给阿木打了个电话:“想不想来看真正的铃铛?它们现在在博物馆里,有了自己的名字。”
电话那头传来少年雀跃的声音,赵长峰笑了笑,抬头望向湛蓝的天空。春风拂过戈壁,带着青草的气息,远处的界碑在阳光下巍然矗立,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些关于守护与传承的故事。
铃铛的秘密终于揭开,但守护的故事,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