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新的步伐从未停止。冷粘工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硫化工艺,pu材料开始用于制作鞋底。这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改善了工作环境。车间里的橡胶味淡了许多,职业病的发病率也下降了。但老工人们有时会怀念过去的时光,说现在的胶鞋虽然漂亮,却少了点“橡胶味“。李红梅理解这种心情,就像她依然喜欢穿传统的白胶鞋,觉得比那些时髦的旅游鞋更舒服。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虹桥胶鞋厂也受到了冲击。出口订单锐减,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厂里不得不进行裁员,一些老工人提前退休,年轻工人则被安排到新成立的贸易公司。李红梅因为技术全面,被调到了质检部,负责新产品的质量检测。她每天要测试不同材料的耐磨度、弹性,记录各种数据,虽然工作内容变了,但对质量的追求始终没变。
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工厂门口的春联写着“千年交替迎新春,改革创新展宏图“。李红梅站在春联前拍照留念,她穿着红色的羽绒服,脚上是厂里新开发的保暖胶鞋。身后的厂房经过翻新,旧的硫化罐已经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生产线。但在车间的角落里,还保留着一台老式缝纫机,作为对过去岁月的纪念。
时代的脚步匆匆向前,虹桥胶鞋厂就像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制造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那些年里,红裙依然在厂区绽放,白鞋依然在车间穿梭,只是它们的样式不断更新,就像工厂里的机器和工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行。
2002年的秋天来得特别早,梧桐叶刚进入九月就开始飘落,铺满虹桥胶鞋厂门前的小路。李红梅踩着落叶上班时,总能听到一些不安的传言——说厂里要转产了,胶鞋业务可能不保。这些消息像秋天的寒意一样,悄悄渗透到每个工人的心里。
正式的通知在国庆节后下达:由于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虹桥胶鞋厂将逐步停止胶鞋生产,转型为仓储物流企业。这个决定让许多人难以接受,尤其是那些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工人。刘师傅在车间里哭了,她从十八岁进厂,一干就是三十年,手里的裁剪刀磨得发亮,现在却要放下了。
转产的消息传开后,厂里的气氛变得格外复杂。有人忙着找关系调走,有人托人打听新岗位的情况,也有人干脆提前办理了退休。李红梅心情沉重,她在这里工作了十四年,从一个青涩的姑娘变成了熟练的技术骨干,车间的每一台机器、每一道工序都熟悉得像自己的家。她走到曾经工作过的裁断车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