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江城穿越之推子里的市井(2)

里,盒面印着“上海理发工具厂”。里面有1把1978年上海产的手动推子(齿轮镀镍,推齿磨得发亮,父亲换过3次弹簧,现在用的是1995年换的黄铜弹簧;柄上缠着淡蓝棉布,是1980年父亲怕他握滑缠的,棉布边缘磨得发毛,却依旧整齐,握在手里刚好贴着手心)、2把铜制刮胡刀(长柄的用于修面,短柄的刮鬓角,刀架上“上海理发工具厂”的字迹虽淡,却清晰;刀片是父亲传的“飞鹰牌”,每次用前赵守艺都会磨三遍,“爸说‘磨快的刀不刮皮肤,像说话要软,不伤人’”)、1块皂角(黑褐色,泡在瓷盆里,每次用前要捏出泡沫,“比洗发水温和,张爷爷用了30年,说‘这皂角洗头发不打结’”),工具盒内侧贴着手写纸条,是父亲1985年写的“推子要轻推,剪刀要慢剪,刮胡要稳——理发不是剪头发,是剪日子的毛躁,要齐,要暖”。

跨年代顾客档案本:赵守艺自己手工装订的,封面是用1970年代的粗棉布做的,藏青色,上面贴了张父亲理发的黑白照片(1982年拍的,父亲正给张爷爷刮胡子,手里拿着热毛巾,背景是刚修好的木质转椅)。档案本分四类,每类都用不同颜色的棉线装订:1960-1970年代老人理发记录(用棕绳,记着“张爷爷:1968年第一次刮胡,怕痒,热毛巾敷5分钟”“李奶奶:1975年剪短发,鬓角留1.5厘米”)、1980-1990年代儿童理发记录(用粉绳,“老郑儿子:1985年理胎发,留3厘米,哭声大,要抱在怀里剪”“小孙妈妈:1996年剪刘海,齐眉,别太短,怕扎眼睛”)、2000年代青年发型记录(用蓝绳,“小王:2005年剪碎发,两侧推短,头顶留5厘米”)、老顾客特殊需求(用红绳,“张爷爷:刮胡必敷热毛巾3分钟,推鬓角留1厘米;李奶奶:剪发后要梳成小髻”)。每一页都用钢笔写得工整,空白处还画着小推子或剪刀图案,红笔标“急”(比如“老郑儿子拍全家福要理发”),蓝笔标“缓”(比如“小王补剪碎发”)。

记满理发故事的牛皮本:封面是用父亲的旧理发围布改的,藏青色棉布,上面还留着当年沾的碎发——黑色的是年轻人的,白色的是老人的,像撒了把星星。这是1990年父亲常穿的围布,后来赵守艺把它拆下来,改造成了牛皮本封面,“这样爸就像还在我身边,帮我记着每个街坊的理发习惯”。本里的纸是泛黄的稿纸,某页用蓝墨水写着“张爷爷:2023年3月15日刮胡(热毛巾敷3分钟,刮胡刀磨三遍,从下巴往耳后刮,别碰他左脸的痣;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