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江城穿越之推子里的市井(3)

记他‘当年陪我爸学理发,两人在铺里练推子,推坏了三顶假发’——那天张爷爷还带了罐自己腌的咸菜,说‘守艺,你爸当年就爱吃这口’;老郑:2024年4月20日儿子理胎发(留3厘米,用软布铺在转椅上,别让孩子硌着;按爸1985年的胎发剪法,先剪头顶,再剪两侧,碎发要用小刷子扫干净;记老郑‘当年他的胎发是爸剪的,现在还放在红布包里’;小孙:2024年5月10日剪刘海(齐眉,从眉心往两侧剪,左边比右边短1毫米,他妈妈当年也是这尺寸;记小孙‘怕推子响,要先让他摸一摸推子,说‘这是爷爷的老伙计,不咬人’’)”,每个故事旁都画着对应的发型简笔画,细节记得清清楚楚。

理发铺的老木柜,是1970年代的旧零件柜改的,刷了清漆,柜面贴满了街坊送的小纸条(“守艺,谢谢剪的刘海,跟我小时候一样”“赵爷爷,刮胡还是你手艺好,不疼”)。柜子分三层,每层都铺着米白色绒布,是用父亲的旧擦推子布改的:

上层:放着父亲留下的未整理工具与顾客照片,每样都用透明塑料袋装着,袋上写着日期和故事:有1978年的手动推子备用弹簧(黄铜的,父亲写着“守艺,这弹簧是1995年换的,推子紧了就换,别用蛮力”);有1985年母亲的理发围裙(藏青色,父亲补的针脚在边角,“你妈当年帮我递工具,围裙磨破了就补,补了五次”);有1996年儿子的理发照片(黑白照,儿子哭着躲推子,父亲写着“当年他怕推子响,我抱了半小时才剪完,碎发落在我肩膀上”);还有本1965年的父亲理发笔记(里面记着“张爷爷:1965年10月第一次理发,要剪平头,爱聊天”)。

中层:放着理发耗材和备用工具,分了小格:有不同型号的理发剪刀(长剪剪刘海,短剪修鬓角,都是1980年代的“张小泉”)、软毛刷(扫碎发用,猪鬃的,父亲传的)、热毛巾(叠得整齐,放在保温桶里,“张爷爷刮胡要热的,凉了就敷不出效果”)、皂角(备用的,放在瓷罐里,“怕常用的那块用坏了”)、碎发袋(牛皮纸做的,“装碎发,街坊有的要带回家,说‘留着做纪念’”),最底层压着张纸条,是父亲1990年写的“给老人理发要慢,给孩子理发要哄,给年轻人理发要听——每个人的头发里都藏着日子,要懂,要细,要暖”。

下层:放着街坊预约的理发需求,每个都用米白色绒布包着小纸条:“王阿姨:周六上午剪短发,按去年的尺寸;刘爷爷:周日下午刮胡,带自己的毛巾;小夏:周五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