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江城穿越之齿轮里的时光(2)

着“瑞士制造”,父亲标“拆盖要轻,别刮花表壳”)、4瓶铜制表油(瓶身刻着“瑞士钟表油厂”,标签用红笔写着用途:“1号油—轴承,2号油—齿轮,3号油—表针,4号油—防水圈”),每样工具都透着岁月的温润。

修表台上摆着三样“时间印记”,每天陈时安都会先逐个用软布擦一遍,动作轻得像怕碰醒沉睡的表芯:

父亲传的修表工具与老钟表:1970-1980年代产的工具装在深棕色牛皮盒里,盒面印着“瑞士钟表工具行”。里面除了修表工具组,还有2个放大镜(银色镜架,分别用于看表芯齿轮(10倍放大)、看表盖刻字(5倍放大),1980年父亲从上海钟表行买的,镜架缠着棉布,“爸说‘放大镜要擦净,不然看不清齿轮卡灰’”);未修复的老钟表放在绒布盒里,每块都贴着手写便签:1955年爷爷的怀表(机械芯,齿轮卡顿,父亲写着“时安,这怀表是你爷爷1955年当修表学徒得的,表盖刻‘学徒纪念’,修时先清表芯灰,再上2号油,别碰坏刻字”)、1982年母亲的女士手表(皮质表带断裂,表盘印着“上海手表厂”,父亲写着“当年送你妈的结婚纪念表,换表带要选棕色牛皮的,你妈说‘贴手腕不凉’”)、2008年李奶奶的石英钟(指针停摆,钟面印着“孔雀牌”,父亲写着“李奶奶靠这钟看时间做饭,修时先查电池接触片,再调走时,每天误差别超30秒”)。

跨年代钟表样本册:陈时安自己手工装订的,封面是用1970年代的粗棉布做的,深灰色,上面贴了张父亲修表的黑白照片(1982年拍的,父亲正用镊子夹着表芯齿轮,旁边放着母亲的女士手表,背景是木质修表台)。样本册分四类,每类都用不同颜色的棉线装订:1940-1960年代机械怀表(用棕绳,记着“1955.爷爷怀表:机械芯,直径4cm,表链铜制,走时误差每天20秒”“1960.老郑父亲怀表:表芯有15个齿轮,清灰要拆3层夹板”)、1970-1990年代女士手表(用红绳,“1982.妈手表:石英芯,表盘直径2.5cm,表带棕色牛皮,防水等级ip65”“1990.王阿姨手表:机械芯,表针夜光,上弦要顺时针转20圈”)、2000年代石英钟(用蓝绳,“2008.李奶奶石英钟:电池1号,走时每天误差30秒,指针松动要拧紧螺丝”“2010.社区挂钟:走时不准要调摆轮,摆轮螺丝顺时针转慢,逆时针转快”)、老座钟(用粉绳,“1975.张爷爷座钟:机械上弦,每天上弦一次,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