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267章 憋的是绝招(6)

(feo)比例增加,且烧制时窑内气氛不再为单一的氧化焰,而是偏向还原焰,导致釉色青白。

照这么一想,这种瓷器和创新就扯不上边,应该说是复古瓷才对,因为它的工艺核心,和宋代的影青瓷完全一致。

如果还原氛围再稍强一点,烧出来的,就是他之前看到的那只宋代影青瓷碗。

当然,前提是要先证明元代卵白釉和永乐甜白釉的传承关系。才能建立起完整的技术演变链条:

北宋影青瓷——金代河津瓷——元初霍州瓷——元中卵白釉——明代甜白釉——蛋壳杯——成化斗彩——清初薄胎瓷——清中粉彩。

这是贡瓷体系,民用瓷则是另外的演变链条:明代甜白釉——明中德化薄胎白瓷——清代德化青白瓷(复古影青瓷)

思忖间,吴晖突地一愣:咦,照这么一看,这竟然是一条从宋到清,完整的工艺演变链条?

不对,不止是宋到清北午芹遗址的发现,完全可以证实,这种瓷器的源头在五代初,更或是唐末。

如果再向下追溯,完全可以追溯到民国,乃至现代。而且民国时期已不仅仅局限于德化窑,稍大点的民窑都能烧出薄胎瓷。

最薄的,能薄到零点一毫米左右,甚至器型极大,且透,透到可以用来做灯罩的地步。

就像这一件:

所以,如果再重新整理一下:从唐末到民国,从官窑到民窑,这种烧瓷工艺,上下传承了一千年还有余?

数一数,迄今为止,工艺链条如此完整,技术演变脉落如此清晰的古陶瓷,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年以上的古陶以工艺有几种?

答案是一。

之前工艺链条最长的是龙泉窑青瓷:始于东晋、明代断烧,上下将将一千年。

如今又多了一种:青白釉、卵白玉,更或是称之为薄胎瓷。

除了传承,还要看在历史中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从晋到元,只有在尚青的南宋时期,短暂的一段时间内,龙泉青瓷被列为贡瓷。其余时期,一直都烧的是民间用粗瓷。

而这种薄胎瓷,历经北宋、金、元、明、清,五朝均为御器。

不敢说一骑绝尘,至少从工艺技术、科技水平等方面比较,肯定要强那么一点点

吴晖终于明白:林思成为什么要发掘河津窑和霍州窑?

如果不发掘这两处遗址,他就没办法证明这种工艺技术的传承过程,更没办法证明完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