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十五章 参议员(3)

说,却是前所未有的奢侈品。

“对村民们来说,‘疣猪’送去的不仅仅是电力,更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报告中这样总结道,“有了电力和通讯,他们终于能够与外界联系,获取信息,甚至开始尝试小规模的农业生产。

这些现代工业品的到来,不但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更改变了政治格局。”

参议员手中的报告并非来自官方渠道,而是由非洲当地媒体和一些所谓的“公益”组织提供的。

报告中的内容详实而生动,仿佛一幅描绘非洲生活的画卷,缓缓展开在参议员的眼前。

这些“疣猪”像是一群勤劳的工蜂,穿梭在蓝天与荒野之间,将现代文明的碎片洒向非洲那块被世界遗忘的土地。

比如有数据记录了无人驾驶的“疣猪”在一天内不知疲倦地连续飞行十几个架次,将超过四吨的物资送往那些极度贫困的村庄。

“这些物资大多是二手货,”报告中写道,“包括旧衣服、淘汰的家电、临期的药品,甚至连光伏电池板也是从回收站里翻新的。”

尽管如此,这些物品对当地人来说却是无价之宝。

村民们穿着印有“东大”字样的校服,脚上蹬着被回收的球鞋,手里握着早已被淘汰的直板手机,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村里人对这些工业品毫无抵抗力。他们迅速依附于中企派来的捐赠人员,甚至愿意为继续获得物资而服从命令。

这种依赖感在贫困的土壤中迅速生根发芽,成为了一种无形的控制力,连当地政府都无法摆脱。

“如果使用卡车运送同样数量的物资,”记者继续写道,“至少需要一周时间才能送达,而且还需要两名当地司机和四名志愿者。

然而,司机在当地是稀缺且高档的职业,他们既难以雇佣,也不愿意冒险前往偏远地区。”

相比之下,“疣猪”的效率令人惊叹。它们不需要休息,不需要工资,更不需要担心路途的危险。

报告中还提到,如果皮姆地区能够建起一座光伏电站,“疣猪”就能以此为基地,向更远的地区扩展它们的飞行范围。

“对在当地开矿的中企来说,这不过是笔微不足道的投资,却能换来坚实的安全屏障,将动乱的危险隔绝在外,以赚取更高的利润。”

参议员放下报告,眉头紧锁。

这份报告不仅揭示了中企在非洲的影响力,更让人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