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六章 选谁给大明当狗(2)

再不变就会亡的地步。

同样的道理。

即便海玥早早预见到了东南倭患,朝堂依旧不会给予真正的重视。

现在一封封奏疏呈上来,倭寇的威胁摆在眼前,终于到了不得不议的时候。

放下海瑞的书信,海玥脑海里酝酿了一番,定了定神,打开严世蕃的书信。

自从会试第二次落榜,亲自上秤无效后,严世蕃以举人功名入仕,去了太原。

当时几乎是遭到了一致的反对。

严嵩很是不安,担心这小子遭到旁人的教唆,落入贼人的陷阱。

海玥其实也有类似的看法。

但他清楚,严世蕃就不是甘守清苦的性子,毅然离京赴晋,必是嗅到了泼天的机遇,一味阻拦是拦不住的。

人各有志,既择了险峰,便该自己攀那峭壁。

而此后年年,严世蕃都有信件回来,内容都是普通的报平安与问候,并不提及朝政。

直到这封信。

完全不同了。

“明威兄见字如晤——”

“边关四载,始悟疆事之艰。”

“前日会俺答使者,睹其目中贪戾惊惶,有离心之相。”

“弟窃以为,当效成祖以夷制夷之策,许俺答通贡互市,令其与诸部相争。”

“河套可定矣。”

“然此议若由边将所倡,恐遭‘曲赦虏酋’之谤。”

“故请兄以翰林清议,呈请开马市疏,上达天听。”

“随函附鞑靼诸部世仇纪要,其间利害关节,皆可资奏议之用。”

“若此策得行,非止解九边之患,更当为社稷立万世之安。”

信件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沓。

远不止上述的内容。

然提炼出的大概,便是如此。

海玥目露沉吟。

严世蕃竟然要促成与俺答的通贡。

历史上的俺答封贡事件,是被迫无奈下的议和,双方都打累了,也打不动了,以各取所需落下帷幕。

别看后世各种吹嘘,当时大明绝对是捏着鼻子认下。

现在大明还处于绝对的高位,给予蒙古部落的通贡机会,都是高高在上的。

比如在俺答汗之前,确有蒙古部落获得过明朝的通贡机会,如永乐朝的瓦剌部。

为分化蒙古势力,朱棣允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