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三百章 喜与悲(1)

河套平原粗略的划分,可以分为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

其中前套平原的范围,在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

南北朝时称为“敕勒川”。

就是那首最有名的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所描述的“敕勒川”。

五代时叫“丰州滩”。

到嘉靖朝前期,这里已经成为蒙古土默特部的驻牧地,又被称为“土默川平原”。

俺答正是以此为基地,在整个高原游牧,并对大明在陕北的长城防线不断发起攻击。

漫长的防线难以抵御数万铁骑的冲击,鞑子浩浩荡荡地一路劫掠,每每安然撤回,如入无人之境。

庚戌之变是大同总兵仇鸾秀下限导致的惨祸,但核心原因,却是战略要地被敌人彻底掌控,进退自如,来去如风。

以上已是惨痛的教训,更为悲哀的是,历史上俺答封贡后,俺答汗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在河套平原上修建了一座城池,该城竣工后,明廷还捏着鼻子赐名“归化城”。

即后世的呼和浩特。

而为了开发河套平原的农耕经济,俺答汗还下令招汉人去耕种。

当时,陕西、山西的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但却要缴纳赋税,许多农民选择了逃亡。

俺答汗为了吸引汉人去河套平原,规定“岁种地不过粟一束,草数束,别无差役”,也就是每年缴纳的赋税不过一束小米,几束草,可谓轻徭薄赋。

结果汉人纷纷迁往蒙古人的地盘种地,到万历初期,在河套平原耕种的汉人已达十万之众,“开良田千顷”“村连数百”,当时的民谣都变成了“人言塞上苦,侬言塞上乐”。

可谓讽刺。

有鉴于此,今河套战略,以海玥提出的“定庙谟、立纲纪、审机宜、选将材、任贤能、足刍饷、明赏罚、修长技”八议作为原则。

具体实践起来,严嵩第一步,就是安排亲信担任陕西巡抚、延绥巡抚,西从定边营,东到黄甫川,修筑边墙。

三年内已完工。

同时调精兵五万,搭配从山东调来的火枪手三千,每每带足数十日的粮草水陆并进,乘鞑靼不备,直捣其部族。

已连续三年保持进击。

于攻守基础上,再轻徭薄赋,吸引陕西山西的农户前来耕种,这就有了长远的根基。

上一章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