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严嵩的心腹兵部尚书毛伯温,都偏向曾铣之议。
关键在于。
据说兵部右侍郎曾铣,起初是向严嵩进言,却遭到否决,这才转而投向夏言。
就有人嘲笑,严嵩是老糊涂了,和他那个草包儿子一样,居然把这般精干的臣子推到对头的阵营去。
相较于这两位阁老,围绕着塞外争得不可开交,海玥的关注点,则在南方的倭寇上。
就在这一两年间。
浙江沿海倭寇的进攻越来越频繁,每伙倭寇的人数也越来越庞大。
真正的倭人构不成如此规模,沿海的百姓与商贾主动从了贼。
纠结于这些人是被海禁政策逼得没了生计,被迫如此,已经没有意义了。
倭寇但凡上岸,就是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必须要剿灭干净!
如此才能确保大明东南沿海的经济秩序,避免商路受阻,民生凋敝,进而影响朝廷的税赋征收。
钱,是重中之重。
现在之所以不像大明王朝里面,一群朝堂重臣在西苑的值房里,为了几百万两银子争吵得面红耳赤,再去浙江弄什么改稻为桑,正是因为在新政的推行下,国库逐渐充盈。
朱厚熜不修道的优势倒是展现出来,这老登相对省钱多了。
可一旦东南生乱,税收受阻,别说扩大战略优势,河套说不定都要得而复失。
因此海玥的重点,就在于东南。
从军事、经济、政治三方面综合施策。
他重视倭乱,却无法得到严嵩和夏言的认可。
“俺答的十万控弦之士正磨刀霍霍,至于那些劫掠商船的倭寇?不过疥癣之疾!”
“待王师踏破汗帐,再调俞大猷南下,不过旬月便可犁庭扫穴!”
“两位阁老所言,恕下官不敢苟同!”
海玥据理力争,甚至在对天子讲学之时,都尤其着重东南事务。
明晃晃地夹带私货,严嵩和夏言很是愤怒,也上奏弹劾。
双方你来我往,斗得激烈。
分歧如此巨大,也让群臣侧目。
就在众人认为,海玥作为少壮派,即便崭露头角,终究不如严嵩与夏言根基深厚,必然让步之际。
却又惊异地发现,相比起北方的争端尚且停留在纸面,平定倭乱的策略,已经在平稳的执行中。
只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