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四十二章倘塘废弃工厂白鞋飘(4)

这时洞口传来苍老的咳嗽声,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站在那里,帽檐压得很低。“七十多年了,总算凑齐了。”他抬起头,脸上布满皱纹,左眼是个空洞的疤痕。

“刘管事?”林秀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

老人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里面是本账册:“当年我贪了厂里的料,被阿珍发现。她要告诉厂长,我一时糊涂”

民国三十五年七月初七,他把阿珍锁在地窖,想等风头过去再放她走。没想到当晚有人放火,等他撬开地窖时,只找到这半只鞋。

“放火的是谁?”我追问。

“是镇上的联保主任。”老人的声音带着哭腔,“他拿了日本人的好处,要销毁厂里为新四军做军鞋的证据。那批鞋的鞋底都做了暗记。”

他指着鞋跟处的红漆标记:“阿珍发现了这个,才被灭口的。”

老人说,这些年他总在月圆之夜来厂区,把那双修复好的白鞋挂在房梁上,希望能平息阿珍的怨气。可每次挂上去,鞋都会自己飘起来,像在寻找什么。

“她在找真相。”林秀把两截断鞋合在一起,泪水滴在鞋面上,“奶奶说,姨婆总说要让好人不蒙冤,坏人受惩罚。”

我们把账册和证据交给了当地文物局。专家鉴定后确认,利民鞋厂确实在抗战期间为地下党提供过军鞋,刘管事的账册和阿珍的遗物成了重要史料。

三天后的月圆夜,我和林秀又去了白鞋坊。主楼大厅里空荡荡的,房梁上空无一物。月光透过破窗洒在地上,像铺了层银霜。

“她走了。”林秀轻声说。

离开时,我回头望了一眼,仿佛看见厂房的阴影里,有个穿旗袍的姑娘微笑着转身,脚上的白鞋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

后来王老汉告诉我,镇上再也没人见过漂浮的白鞋。只是偶尔在雨夜,有人会听见鞋厂方向传来缝纫机的声响,哒哒哒,像在赶制一双永远做不完的鞋。

我把这个故事写成特稿,发表在报纸的民俗版。编辑说收到很多读者来信,有人说想起了自家老人讲过的类似故事,有人问那双鞋最后去了哪里。

我没有答案。或许有些执念,会化作某种形式留在世间,直到真相大白的那天。就像倘塘镇的雨,虽然带着铁锈味,却总能洗去些什么,留下些什么。

特稿发表后,倘塘镇突然热闹起来。不少民俗爱好者和探险者慕名而来,都想亲眼看看那座传说中的白鞋坊。镇政府索性将废弃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