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第九十一章边境公司交际飘(3)

我曾为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而焦虑,也曾为跨语言沟通的困难而疲惫,但更多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温暖与希望:是陈叔递来的一杯热咖啡,是西提竖起的大拇指,是蓬猜科长耐心的指导,是阿玲脸上灿烂的笑容。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中老边境的公司交际,早已超越了“生意”的范畴。它是两种文化的对话,是两国人民的相知,是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浪潮中,无数人用真诚与努力编织的纽带。如今,每当我站在磨憨口岸,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人群,总会想起陈叔当初说的那句话:“在这里,每一次握手,都是一次心与心的靠近。”而我知道,这样的握手,还将在这片充满生机的边境土地上,继续书写更多温暖的故事。

2016年初,东南亚建材市场迎来了一场不小的波动。越南某建材企业突然大幅调低价格,导致老挝当地建材市场价格体系紊乱,我们公司与西提合作的学校建设项目也受到波及——原定的建材采购成本上涨了15%,项目进度面临停滞风险。

得知消息的那天,我正和陈叔在磨憨口岸的货运站核对新一批设备清单。挂完西提焦急的电话,陈叔的眉头也拧了起来:“现在不是慌的时候,得赶紧找对策。”我们立刻召集公司的中老员工开会,老挝籍员工阿凯提出:“老挝北部有很多小型采石场,或许能直接从当地采购石材,降低运输成本。”这个提议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这些小型采石场大多没有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为了验证可行性,我和阿凯、西提一起驱车前往老挝南塔省的采石场。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三个小时,沿途的热带雨林里不时传出鸟鸣。到达采石场时,场主岩叫正带着工人用简陋的工具开采石材。看到我们,他有些拘谨地递来一杯自酿的米酒:“我们的石头质量好,但没人知道。”西提用老挝语和岩叫沟通,我则仔细查看石材的硬度和纹理,并用手机拍下样本照片发给国内的技术团队。

经过三天的考察,我们筛选出三家符合要求的采石场。但新的难题又出现了:采石场没有足够的运输车辆,无法按时供货。就在我们一筹莫展时,蓬猜科长主动找到了我们。原来他听说了我们的困境,特意联系了老挝当地的运输协会。“你们帮助我们建设学校,我们也该尽一份力。”蓬猜笑着说,手里拿着一份运输合作意向书。

最终,我们通过“当地采购+协会协调运输”的模式,不仅将建材成本控制在了预算范围内,还帮助三家采石场建立了标准化生

上一页 全文阅读 下一页
  • 今日热门
  • 本周排行
  • 阅排行
  • 年度排行
  • 最新更新
  • 新增小说